收集到的垃圾由专门的垃圾车运到垃圾转运站。
起草并由省质量技术监督局颁布地方推荐性标准《国家公园系列标准》(包括《基本条件》、《资源调查与评价技术规程》、《总体规划技术规程》和《建设规范》)等,由于试点工作成效显著,获得了云南省政府推进旅游二次创业突出贡献奖。其中,做好保护和预警工作,提升公众的参与度,是广东省获得成功的有力手段。
2009年,黑龙江省查处非法经营、运输野生动物及其产品等案件503起,处罚800人次,检查保护区、湿地周边、野生鸟类聚集地、鸟类栖息地以及集贸市场、宾馆饭店1200处,没收粘网、鸟夹等捕鸟工具1500多件,收缴各种野生动物78784只(头),放生活体鸟类、林蛙7万多只。出台了《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国家公园建设试点工作的意见》。由省政府批准成立了云南省第一届国家公园专家委员会。湛江神州木兰园培植中心收集木兰科植物9属125种,种植木兰科植物1560亩中国驻德国大使吴红波23日晚在德国联邦议会办公区举行的有关气候变化的议会之夜活动时表示,中国将继续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巩固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成果,与各方一道,争取在2010年内签署一项有法律约束力的有关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国际协议。
美国驻德国大使馆公使衔参赞罗伯特·波勒德也在这次活动中发言,肯定了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的成果。中国愿意承担责任,但要求中国做出超出承受能力的承诺不现实,因为这种承诺不仅可能严重影响中国经济发展,对世界也是灾难。自1850—2005年,发达国家的人均二氧化碳排放为940吨,是中国88.1吨的10倍多。
如果按2050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减半、发达国家减排80%测算,从1850—2050年的世界人均累积二氧化碳排放平均应为560吨,发达国家早已超过其应有限额,发达国家中近期要大幅度减排,为发展中国家的可持续发展腾出必要的空间。例如,日本从1960~1974年,其国内生产总值能源强度增长了23%,体现了工业化阶段国内生产总值能源强度呈上升趋势的特点和规律。因此国内生产总值的碳强度反映了一个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和成效。加强自主技术创新,提升企业低碳竞争力,应对世界新的经济、贸易竞争格局 在当前应对气候变化领域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斗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发达国家正在酝酿征收碳关税的单边贸易措施,向发展中国家施加减排压力。
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统筹经济发展与应对气候变化的根本途径和战略选择 我国的国情和发展阶段的特征,决定了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比发达国家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我们要顺应世界经济、技术变革的潮流,抓住机遇,促进先进能源技术创新,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从而促进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第四,健全法律、法规和政策保障体系,建立激励机制。中近期以大幅度降低国内生产总值的碳排放强度为核心,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长期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碳排放脱钩,形成低碳发展的经济和社会形态,控制并逐渐降低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与全球控制温升不超过2℃的长期减排目标相适应。当前,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合作行动之所以进展缓慢,主要原因在于有些发达国家不愿承担《公约》、《议定书》和巴厘路线图下应承担的义务,但同时又力图对发展中国家施加《公约》、《议定书》和巴厘路线图以外的义务。综上所述,我国自主提出的二氧化碳减缓目标,是一个高标准和具有挑战性的目标,也展现了我国实现低碳发展的决心和信心。
到2050年,世界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大约将达到目前的4—5倍,而二氧化碳排放却需减少50%左右,如果同时实现上述两个目标,则需要全球国内生产总值的碳强度下降80%—90%。大力推进技术创新,加强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先进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步伐,优化能源结构。全球发展低碳经济的潮流正在改变世界经济、贸易格局,加大对新能源和环保产业的投入,也成为当今世界各主要国家应对经济危机、实现绿色复苏的关键着力点。发展中国家生态环境脆弱,正在面临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适应气候变化正是当务之急。
大幅度降低国内生产总值的二氧化碳强度是我国中近期内发展低碳经济、减缓碳排放的核心任务。在中近期内大幅度提高能源效益,提高单位碳排放产生的经济效益,长期要控制甚至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建立并形成以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为主体的可持续能源体系,实现经济发展与二氧化碳排放脱钩,实现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提出的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的二氧化碳排放下降40%—45%的目标,即是实现比基准线偏离40%—45%。对风电装机和光伏发电装机分别给予600元/KW和20元/Wp的补贴,实行上网优惠电价,可再生能源供应量2008年比2005年增长50%以上,年均增长14.7%。
而发达国家的二氧化碳排放有三分之二左右发生在消费领域,应该大幅度降低过高的人均消费排放,抑制奢侈排放。第三,建立完善的减缓二氧化碳排放的统计、监测和考核体系,改善减排信息的披露方式,做到公开透明。我国13亿人口大国要实现现代化,已不具备发达国家历史上的资源和环境条件,必须探索低消耗、低排放的新型现代化道路,通过大幅度提高能源利用的效率和产出效益,支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当前,要统筹国际和国内两个大局,把发展低碳经济与国内已开展的循环经济、生态经济、绿色经济的理念、政策和试点相结合,突出以低碳为主要特征的生态文明建设。发展低碳经济与我国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一致的。国内生产总值的二氧化碳强度是指当年能源消费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与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反映了实现单位国内生产总值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反过来即代表了单位二氧化碳排放所产生的经济效益。
坚持《公约》原则以及公平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积极促进全球长期合作行动的进程 哥本哈根气候大会提出的《哥本哈根协议》,重申了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要根据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和各自的能力,加强全球长期合作行动要基于公平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为实现这个目标,我国所采取政策和措施的力度是很多发达国家所不及的,所取得的成效也是最显著的。
世界发达国家在工业化发展阶段的普遍特点是能源消费弹性大于1.0,能源消费的增长速度高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并持续15—20年直至工业化完成。发达国家历史、目前和今后相当长时期的高人均排放,对气候变化应负主要责任。
主要原因有:第一,我国产业结构中第二产业的比重高,约为50%,第三产业比重仅为40%。当前,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也受到国内能源资源保障和区域环境容量的制约,节约能源、优化能源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低碳发展道路,既是应对气候变化、减缓二氧化碳排放的核心对策,也是我国突破资源环境的瓶颈性制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求,两者具有协同效应。
这与我国缩小同发达国家发展水平差距是一样的,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国强调发展过程和途径,通过低碳能源技术的开发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减缓由于经济快速增长新增能源需求所引起的碳排放增长,以相对较低的碳排放水平,实现现代化建设的目标。但2005 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碳强度仍约为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5倍,这与我国的国情与发展阶段的特征密切相关。全球发展低碳经济的潮流正在改变世界经济、贸易格局,加大对新能源和环保产业的投入,也成为当今世界各主要国家应对经济危机、实现绿色复苏的关键着力点。
全球减缓气候变化的核心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其中主要是与能源相关的二氧化碳排放。第二,制造业产品的增加值率低。
发达国家的人口只有全球的20%,却以全球60%以上的资源消费、80%左右的累积二氧化碳排放为支撑完成了现代化建设。当前全球尚有24亿人以煤炭、木炭、秸秆为主要燃料,有16亿人没用上电。
在中近期内大幅度提高能源效益,提高单位碳排放产生的经济效益,长期要控制甚至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建立并形成以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为主体的可持续能源体系,实现经济发展与二氧化碳排放脱钩,实现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坚持《公约》原则以及公平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积极促进全球长期合作行动的进程 哥本哈根气候大会提出的《哥本哈根协议》,重申了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要根据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和各自的能力,加强全球长期合作行动要基于公平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主要原因有:第一,我国产业结构中第二产业的比重高,约为50%,第三产业比重仅为40%。我国当前仍处于工业化的中级阶段,十五期间国内生产总值能源强度上升趋势即代表了我国目前发展阶段的通常基准情景(即国外讲的BAU)。因此,这既表明我国在提高碳排放的经济产出效益方面具有较大潜力,也表明我国在国内生产总值碳强度指标方面达到发达国家水平需要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不懈努力。这对国内的统计、监测和考核体系以及减缓行动的透明度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必须做好基础工作,保证数据的可靠性,以利于在国际社会增信释疑,在国际应对气候变化合作行动中占据主动地位。
第四,我国能源消费品种构成的高排放特征突出。我国人口多,经济总量大,当前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已与美国相当,均占全世界排放量的20%左右,成为世界最大的两个排放国之一。
当前,要统筹国际和国内两个大局,把发展低碳经济与国内已开展的循环经济、生态经济、绿色经济的理念、政策和试点相结合,突出以低碳为主要特征的生态文明建设。而且我国制造业比较发达,新技术一旦成熟,产业化发展的速度快、成本低,具有相对竞争优势。
第五,积极开展发展低碳经济的地区或城市试点。发展中国家生态环境脆弱,正在面临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适应气候变化正是当务之急。